【宣纸知识】第二章,改良造纸术(3)

发布时间:2019-06-29 00:00:00    点击:1407   




第二章【改良造纸术】

造纸术的改良期


3.六朝时纸的推广与广泛应用

东汉末年见于史者,仍有简帛为书的,至公元404年,东晋豪族桓玄颁布“以纸代简”令,简帛这一早期书写材料才真正退出文字书写的历史。简帛的废除也标志着纸这一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开始进入了成熟的阶段。纸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大量用于公私文案书写。这推动了纸的普及,也引发了抄书之风的盛行,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纸的使用范围。《南齐书》载:隐士沈驎士“笃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驎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火故,抄写,灯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又据《梁书》载,袁峻,“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休息。”《世说新语》中载:“庾仲初做《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贵。”西晋著名学者左思作《三都赋》,此文问世后,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竞相传抄,造成了洛阳的纸价一时间昂贵了几倍,后来竟倾销一空,许多人只能到外地买纸来抄写,以致有“洛阳纸贵”一说。抄书风气之盛行表明了纸已进入广泛应用的时期,同时这一风气也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官府以纸本书籍替换了简帛书,大量文献著作经过这次替换得以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当时用于抄写书籍的纸张用量是相当巨大的,这从当时官府的藏书之数量上可窥一斑。南朝宋武帝刘裕称帝后,“收其图籍,府藏所有四千卷。”西晋初期官府藏书已达29945卷,东晋孝武帝时官府藏书竟达36000卷。加之佛教在当时的广泛传播,更产生了大量抄写的佛经及私人藏书。这些都说明了在六朝时期,纸用来抄写书籍已是极寻常事。由于纸的普遍使用,对纸的原料及实用技术要求更高,更广泛,为了使纸的寿命延长,东晋时的葛洪掌握了用黄蘖染纸防虫蛀的技术,即“入潢法”。其特点是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在麻纸上。通常是先染后写,也有先写后染,浸染的纸叫“染黄纸”,呈天然黄色,又称黄麻纸。这种纸具有灭虫防蛀的功能,多用于刊刻和祭祀。随后造纸术开始渐由以前集中在中原一带,扩散到了越、楚,蜀皖及赣等地。因环境优势,纸在南方更为发扬光大。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谈到这一时期的纸说:“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这说明当时的南北造纸在技术和原料选用上已各具特色。此外南方纸高一尺余,长者一尺半,晋人所用纸幅一般都是如此。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三希堂”法帖,纸系为南方所产。所谓“三希堂”法帖,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鉴赏家们多称其为素笺本。东晋禁碑尚帖,与北方异尚,故世有“北碑南帖”之论。当时能为书法的名纸名称时可见之。“武帝曾赐张华以水苔所造之侧理纸,以密蒙花所造之密香纸,卫夫人用东阳(安徽天长县)之鱼卵纸,右军为张永所造之纸,而爱其光洁泽丽,《兰亭序》则书于蚕茧纸,蚕茧纸谅细麻纸之有华泽者,此外又有黄纸布纸。”晋代张华在其《博物志》中也认为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是在蚕茧纸上,宋代苏东坡亦有“兰亭茧纸入昭陵”句。但还有人认为王羲之在会稽尝宴集朋俦于山阴兰亭,因此地多产竹,故所书兰亭序,应就近选用产于浙东一带的竹纸上,唯其真迹殉葬于昭陵无以复见,后人实无法辨明。但事实上竹纸和蚕茧纸,均产于南方,兰亭序采用任何一种纸书写均有可能。又晋代造纸未臻完善,以茧纸外形而言,质形厚重而纹理纵横,晋人称其外表似茧亦有可能。古代造纸,原料为棉麻树皮,茧纸为晋代产物,亦应与棉麻料有关,在汉王次仲草书《道经帖》,锺太傅跋尾为魏晋间麻纸,太傅跋尾纸,与《三国志》残卷同,故晋人作书,多用麻纸,茧纸实为麻纸之雅称。另会稽盛产竹子,但史载所言竹造之纸,记载过略,即竹制纸亦多不用竹之名称。南方各地造纸工匠各显神通,利用当地特有资源和独有材料,摸索出各种各样的造纸原料,如麻、藤、楮、桑竹以及海苔,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使造纸品种出现多样化。当时的名纸就有侧理纸、剡藤纸、黄麻纸、茧纸、桑根纸、楮皮纸、由拳纸、密香纸、凝霜纸等。东晋时期在浙江剡溪多产古藤,人们用这种材料造纸,洁白坚韧,纤维匀细如丝而且十分耐用,称为藤纸。李肇《国史补》称“纸之妙者,越之剡藤。”晋人傅咸《纸赋》称其“金花玉骨,剡藤麻面”。另外楮皮和桑皮也成了主要造纸原料。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谈到楮皮树的栽种方法和培育过程,陆玑《毛诗疏》中说:“楮,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造纸。”由此会稽一带成为整个南方造纸产业中最发达的区域。裴启《语林》载,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曾一次从库房拿出九万张纸送与谢安,可以想见当时造纸规模。除会稽外,江苏产的“六合纸”亦很出名,这种纸以麻或树皮为原料,米芾在《十纸说》称颂此纸:“明透发久,水濡不入。”今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的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56年)《譬喻经》就是在“六合纸”上所书,梁宣帝曾以诗咏之:“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日记事,宁同渔网时。”凝霜纸亦称“凝光纸”,南朝时产于安徽黟、歙一带,这种纸是后来徽纸的前身。纸质如银光凝霜,洁白光润,与今之宣纸很相像。在当时的造纸状况下,能造出如此上乘佳纸,这与六朝文化水准的提高有极大关系,实为中国造纸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南朝刘宋时期中国造纸史上又出现了一位造纸大家张永,他造的纸主要采用麻原料,张永造纸的工艺十分精湛,其纸白亮薄透,表面平滑,纸质坚韧,墨色润光,手触索索有声,南朝时的写经卷多有取用,书圣王羲之亦有用张永纸的记载,因其优良的品质而与当时另一名纸“凝光纸齐名,其工艺也一脉相承。张永,字景云,刘宋吴郡人,历任郡主薄,州从事,余姚令,尚书中兵郎,册定郎,健康令等职,人称“张永纸”。据《宋书》记载“永涉猎文史,能为文章善隶书。晓音律、骑射、杂艺、触类兼善,又有巧思、益为太祖所知,纸及墨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执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了不及也”。




南朝齐高帝为中国造纸史上第一个参与造纸的皇帝,并专门设立了官纸置,据《丹阳记》谓:“江宁县有官纸署,齐高帝造纸所也。尝选银光以赐与僧虔。”张应文谓其产地在皖之黟歙,按歙为徽州府治,黟为邻县,至今仍为生产原料及造纸重区。它与中国宣纸故乡宣城泾县为邻邑,故六朝风流朝贵皆求出守此郡。凝霜纸与宣纸产地相近,黟歙与宣城临近,晋代置郡,六朝为文化荟萃之地,黟歙为楮树最丰富的产地。齐高帝于江宁置官纸署,以统治长江上游之造纸源地,乃一经济枢纽。他造银光纸以赐群臣,其为雅事而已,产纸之地不在江宁,而在皖南之群山中。南朝皇室对文化的偏重大大促进了纸的改良,譬如银光纸,当时其它纸无一能与之相比。纸是在六朝时期才渐渐成为书画家们的专用纸和必需品,它柔美的纸性和洁白的品格,将中国的书画艺术带到了一个新境界,其所特有的本质,使其成了中国书画的重要载体。




当时北方仅以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绵软,这种皮纸纸纹扯断处如棉丝,故称棉纸。但无论如何,它都无法与南方纸比拟,这与树皮之质及天然的泉水均有关系,实受自然的限制,与技术无关。此外麻纸也是在民间传播很广,使用效果很好的书写用纸。它采用大麻纤维做原料,当时应用很广泛。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晋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即是在这种麻纸上书写的。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东晋时期墓主人生活图画,其原料是我国现存的晋代书画麻纸本。











徽艺轩郑州大学路店




云岭牌宣纸注册商标




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获得特大优惠



上一篇:【宣纸知识】第二章,改良造纸术​(1)
下一篇: 【宣纸知识】第二章,改良造纸术(4)

相关作品more+
13598825078
yuwanqing2012@126.com
www.yuwanqing.net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元村朱村组7号
皖ICP备2022008614号
友情链接: 豫皖情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