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知识】第三章,纸盛行于世(4)

发布时间:2019-07-05 00:00:00    点击:1695   


第三章【纸盛行于世】


纸的盛行期



4.元代文人用纸书画
元朝本蒙古国,其先祖据翰南、克鲁伦二河之源,后裔渐次勃兴,自宋末入侵以来,并入主中夏,以谙习汗马之劳,对文物及手工业技术不加提倡弘扬,逐令文化艺术蒙其障害。若以外族文化,恐早已泯灭,然我汉文化之于数千年历经灾难反逾显深邃,又往往可使征服者纳于无形,终成汉文化的继承者,故元强悍猛烈之风,渐趋于礼乐雍容之习。元朝80余年,竟出书画家400余人。许多在野文人画家,心伤亡国之痛而手无缚鸡之力。在这种精神变态中,产生了淡泊的高士,一反宋代艳丽工笔体裁,创造了疏旷的水墨画风。那种高逸风韵、淡然天成的画风使得元朝书画家在选纸时不必固执于唐宋时那种平滑光鲜的要求。书画求于真性,而用纸亦选具其真性之纸,前代文人弃而不用的生纸,或未尽加工的半成品,恰好成了元人发挥情性,寄墨韵以愤世,借信笔以嘲权的工具。故元人作品,多采用为半制品的粗生纸,以求其毛涩,因此精致的纸品,反倒用的已越来越少了。



手工毛边纸

元代仍然保持着宋代造纸业的规模与技术,除了保留久负盛名的名纸外,还开发出了“元书纸”。元书纸原称“赤亭纸”,是采用嫩毛竹为原料制成的书法用纸。而这种纸在北宋真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用于御用文书,因皇帝元祭(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而改成“元书纸”。这种纸含青竹气味,落水易溶,着墨不渗,藏久无蛀,不变色,这种纸在元代常用于书画,写公文,制薄册等。后来又研发了宋代名纸“白鹿纸”。




元书纸


元代印书业虽不甚发达,但所印书籍质量绝不逊于宋代及晚于后的明代!印量不大,但印制极为讲究,《前尘梦影录》云:“汪文盛等复刊两汉书……卷首有元人字及叶石林墨迹,纸薄而韧,极可爱玩。”曩在申江见元《马石田集》十二册,其纸洁白如玉,而又坚韧,真宋纸元印范文正事迹,只二十余页,字恐吴兴体,末有孙渊翁题跋黄荛翁三跋。渊翁云:“此等元大德延祐本,直欲驾于宋刻寻常本之上,纸坚白而极薄,墨色无漆。”可见元刊书籍的制作大有驾宋刻书之上。




元代开发的书画用纸有连史纸。连史纸又称连四纸,连泗纸,纸质厚者称海月纸,素有“纸寿千年”的美称。在元代即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宜书宜画,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等。




各种信笺


元代还有一种加工纸“明仁殿纸”,属笺纸类,是元代工匠自己研发的,可代表当时的造纸水准,为世人仰慕。元陶宗仪载,明仁殿纸与端木堂纸略同,上有泥金隶书“明仁殿”印记,专供宫廷内府使用。明仁殿是元代皇帝读书和批阅奏折的地方,这种纸到了明清大多为仿品。此外还有以“玉屑”、”屑骨“、”冰翼纸“为名称的纸。从这些名称中可以看出元代造纸的高超技术。


黄麻纸


元赵文敏为宋皇室后裔,书画用纸依延宋人习惯,或用青绢,或以糟制纸张,甚为考究。至于四大家,即倪、王、黄、吴作画均用纸底,除王蒙用精制纸外,其余用纸均采用生粗纸,以表达其简率画风,如用精致之纸或绢,恐反盖其笔墨神韵。
同时还有黄麻纸、铅山纸、常山纸、英山纸、临川小笺纸、上虞纸。黄麻纸在晋代已很普及,因作工简单,留其原色,故色黄,称为黄麻纸。至隋唐则工艺精进,方能造白色麻纸,宋代时书画家们是极少用黄麻纸的。元代则纸张不求精致,而麻纸纤维质粗,不易精细,又因麻纸制作工艺采用的是晋人法制造,多为仿古的黄色麻纸。故元代画家多有取用,以上纸中虽为书画用纸,但仍属粗毛简制之类。




麻纸

此外笺纸方面,元代其他地方亦与泾县产纸同名的笺如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皆产自绍兴。另外江西还产有白鹿笺,观音笺,清江笺。赵松雪,康里夔夔,张伯雨,鲜于枢多用此纸。白箓纸近连四,但较连四稍厚,纸有韧性,后更名为白鹿纸。《至正直纪》载:“世传白鹿纸乃龙虎山写篆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白者莹泽光净可爱,且坚韧胜江西之纸。赵松雪用以写字作画,阔幅而长者称白箓,白箓以白为名,必以白色为主,后以箓字不雅,逐更名白鹿。”另有皖南产白鹿纸。与江西白鹿纸同名不同质而已。




白鹿纸


以上纸均为树皮所造,元代亦有采用富阳和上虞产的竹纸。当时许多书画家均以这些竹纸作纸底,黄子久《富春山居》是采用皮棉料的半制品为纸底,元代采用树皮棉料纸之半制品多为粗工制品。因此元代凡精制加工纸,画家多不取用,书法中则兼用加工纸及各式笺纸。凡宋代的加糨,加捶,砑蜡,上浆等精制方法,元代仍袭用之。元代费著撰写《蜀笺谱》,这是一本唯一记录元代手工造纸的专著,但主要以蜀笺、苏州笺、广州笺为主。此外还有元末文学家顾瑛《谢静远惠纸》一诗:“蜀郡金花新著样,剡谿玉版旧齐名。荷君寄我黟川雪,犹带涟漪写月声。”




雪花笺


元代宣纸产地泾县出产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纸、明仁殿纸、假苏笺、白鹿纸等,此白鹿纸产于皖南,与江西产“白鹿笺”不同,这种白鹿纸其质坚洁白,性柔润滑,映日可见梅花鹿图案,又名“百鹿宣”。




蜡笺宣


元人书画用纸分类,画家非生纸不用,尽显放逸笔触;而书家则多用笺纸。普通所用者有朝鲜输入的高丽纸,加捶后名曰白捶纸。倘以南北作分,北方有产于河北的棉纸,南方有皖南六吉单宣,另外还有江西棉料纸,湖南棉皮纸,浙江富阳竹纸等。
元代有一位叫曹大三的人,是宣纸发展史上又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安徽泾县《小岭曹氏宗谱·序》谓:“吾族始祖大三公,自南邑之虬川迁居小岭”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曹大三率族来小岭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战乱,“宋元之际,兵戈迭起,大三公携其二子,七子公,二八公避乱小岭,族由是蕃。”其二是因喜爱小岭的自然环境。“吾邑西小岭曹氏,泾之巨族,彬彬可称古世家矣,延至北宋有瞻大郎者,世居太平之殿,头里泾阳乡,其次日弘锺,自太平迁虬川八世大三公,爱小岭之山环水绕,遂卜居焉,小岭之始祖,令其生齿,蕃衍族中。”大三迁居小岭后,根据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资源,就地取材,以造纸为业。《小岭曹氏宗谱》载:“泾,山邑也,故家士族,往往聚居山谷间,至数千户焉。曹魏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迁小岭,生齿繁 ,分徙一十三宅,然天地稀少,无可耕种,以蔡伦术为生业。故通读之外,经商者多,人物富庶,宛若通都大邑。”从以上可知,曹大三定居小岭后,以造纸为生。他利用当地的青檀树皮作原料,后又溶入沙田稻草和其它配料,再加上对传统造纸技术的提炼,使宣纸的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后在曹姓、汪姓、金姓、方姓、周姓等诸家族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中国古代的手工造纸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极顶的阶段,宣纸也从诞生的近千年历程中,进入成熟阶段,宣纸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产品。书画家们也因不用宣纸为耻,也是这几大造纸家族的智慧成就了宣纸,使人们知道了宣纸产地——泾县,小岭也成了著名的宣纸之乡。宣德年后,出现了由皇家监制的宣纸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它标志着宣纸工艺到了已臻完善的时代。从此宣纸成了众纸之冠。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说》中写道:“宣德陈清款,白楮皮,厚可揭三四张,声和而有穰。其桑皮者牙色,矾光者可书。今则棉推兴国,泾县。亦抄楮皮结香纸。”陈清款首先选用白楮皮为原料制成生纸,所产纸均为陈清款命名。清查慎行《人海记》载:宣德纸,有贡笺,有锦笺,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并作诗赞曰:“小印分明宣德印,南唐西蜀价争传。侬家自爱陈清款,不取金花五色笺”。清邹炳泰《午风堂丛谈》谓:“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笺,有棉料,或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至三四张,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白笺,坚厚如板面,面砑光如玉,洒金笺,洒五彩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笺,磁清纸,坚韧如殷素,可用书泥金。宣纸陈清款为第一。这一时期宣纸原纸和其以加工而成的熟纸,都堪称纸中珍品。



泥金笺


据上述,宣纸始于唐代而非元代。1984年,沈从文购得古宣多卷,其中玉版宋仿澄心堂纸,加重雨雪宣,清道光雨雪均为宣纸极品。现存于北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元代书画精品如李衎《墨竹图 》、赵孟頫 《从骑图》、《松水盟鸥图》、柯九思《墨竹图》、王蒙《青卞隐居图轴》、高克恭《墨竹坡石图》、吴镇《松泉图》等,这些传世佳作均与宣纸的特殊效果是分不开的。

王蒙《青卞隐居图轴》局部








徽艺轩郑州大学路店




云岭牌宣纸注册商标




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获得特大优惠




上一篇:【宣纸知识】第三章,纸盛行于世(3)
下一篇:【宣纸知识】第三章,纸盛行于世(5)

相关作品more+
13598825078
yuwanqing2012@126.com
www.yuwanqing.net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元村朱村组7号
皖ICP备2022008614号
友情链接: 豫皖情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