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知识】第六章 纸的种类(皮纸)

发布时间:2019-07-12 00:00:00    点击:3200   

第六章 纸的种类


泾县

2皮纸
皮纸又称苟皮纸,绵纸,汉皮纸,纱皮纸,皮纸是指以各种树皮制成的纸可取用的树皮极为广泛。其主要以桑、楮、青檀、木芙蓉等以木本植物皮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纸。皮纸的起源与工艺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东汉年,据《东观汉记》和《后汉书·蔡伦传》称蔡伦:“造意用树肤及敝布、鱼网作纸。”这说明了蔡伦首次在原有的麻制品上掺入树皮作为新的造纸原料。
东汉《董巴记》中载:“木皮名穀纸。”许慎《说文解字》:“穀,楮也。从木者声。”又:“楮,穀也。”亦说明蔡伦时代已开始生产皮纸,而且发明者就是蔡伦本人。所造“穀纸”是以楮树皮制成,亦称构皮纸。


构树皮纸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对穀及穀皮纸有明确记载:“穀,幽州人谓之穀桑,或曰楮桑。荆、扬、交、广谓之穀,中州人谓之楮桑。”又楮,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穀皮纸。”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记:“武陵人作壳皮衣,甚坚好尔。”(壳皮亦指楮皮)。可见楮皮亦可为作衣服的材料,这反应出我国古人很早就利用穀树皮造纸和织布的情况。楮树为榆科落叶乔木,叶类桑而粗糙,花单性,雌雄异株,初夏,开淡绿色小花,花皆类谷而较小,皮有斑点。中国榆科楮属植物的种类很多,因气候而异其形。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均有生长。《韩非子 解老》中:“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轲,毫芒繁泽,乱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证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对楮树已有了认识。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录了人工栽植楮树及楮皮造纸。“楮宜涧谷间种之,地欲极良,秋上楮子熟时,多收,净淘,曝令燥。耕地令熟,二月耧耩之。和麻子漫散之,即劳。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杀,放火烧之,一岁即没人,三年便中斫。斫法,十二月为上,四月次之。每岁正月常放火烧,二月中,间斫去恶根。移栽者二月莳之,亦三年一斫。指地卖者,省工而利少;煮剥卖皮者,虽劳而利大;自能造纸,其利又多。”



各种颜色构皮纸

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均盛产楮皮纸。《骨董琐记》谓:“楚人以楮”。据考楮料亦出两湖,在长沙汉墓中出土的纸张,有东汉产楮皮造纸,纸中混有麻料。这说明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已开始了楮皮造纸。但这时的纸仍以蔡伦法多为麻楮混合,左伯纸便是这时期混合纸的代表,但左伯纸的工艺已相当成熟了,令后世文人墨客大为颂之,如《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研妙辉光。“另外晋代傅咸的《纸赋》中”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犹纯俭之从宜,亦惟变而是适。夫其为物。魏晋至隋,楮皮纸的生产范围不大,文献记载较少。



楮皮纸

中国种植桑树的历史最为久远。主要是以养蚕抽丝,用于丝织品制作。桑皮作为造纸原料约始于魏晋,当时人们所用的桑皮纸应处于原始期,《文房四谱》载:“雷孔璋曾孙穆之,犹有张华与其祖书,所书乃桑根纸也。”此言桑根,非指以桑树根造纸,实为纸质粗糙,其肌理纵横邪侧若树根缠绕,故名桑根。为原始造纸中之“浇浆法”为魏晋间早期桑皮纸名称。由此可推断早在3世纪时桑皮纸已出现,但在其后的隋唐初,我们所能见到的实物极少,到了唐代桑皮纸的生产与楮皮纸才不分上下,这时期采用桑皮纸创作的作品中看到桑皮纸制作的精美,直到宋元桑皮纸仍在大量生产,元至元三年(1266)《郑立孙卖地契》纸质纤维甚长,轻薄柔韧,纸纹明显,拉力较强,呈米褐色,虽历八百年,仍无霉蛀,就连这时期发行的纸币,均为桑皮制造,即然能造纸币,其质量必然是顶级的。



桑树皮

藤皮是制造藤皮纸的重要原料。主要指杨桃果藤,其他藤皮也可做造纸原料,但效果不及杨桃藤。它始于晋代,亦称“由拳纸”或“剡藤纸”《广舆记》:“由拳山,余杭,旁有由拳树,出藤纸。”《嘉庆重修一统志》曰:“剡藤纸,得名最旧。”《北堂书钞》载:“范宁教云,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藤角纸即为藤纸。文书须辗转传递,易于破碎,故须坚韧之纸,而可书写者。《元和君县图志》卷25载:“由拳山晋隐士郭文举所居。傍有由拳村,出好藤纸。”此外台州亦出藤纸,另嵊县亦有产藤纸的记载,但只是名为藤纸,实为楮皮造,嵊县为会稽地,韩愈所谓楮先生,即为此纸,为楮属丛生藤木。藤纸,得名最旧。




桑皮纸
唐代时藤纸的生产量是非常可观的,至使一直占主导优势的麻纸退居其后。这时期藤纸已有原来产地扩展到其他州县及江西信州等地。藤纸除用于书画外,还另有妙用。唐陆羽在其《茶经》中说:“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唐代诗人顾况、白居易都曾用过剡溪藤纸,并把剡溪藤纸写进自己的诗中。
藤纸在唐代进入极盛之后,渐渐走向了衰落。其原因是它受生长地区限制,而无法广为种植,且成长缓慢,再生周期长,再加上藤纸的大量需求而过度采伐。其主产区剡溪一带的藤林几近被砍光。




杨桃藤

唐代文人舒元舆看到这一情景,悲然地写下了《悲剡溪古藤》文:“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蘖逼土。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曰: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劈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疾疠之若此。异日,过数十百郡,东洛西雍,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予寤剡藤之死,职止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人士,自言能见文章户牖者,数与麻竹相多……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笔下动成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大抵人间费用,苟得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谓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夭剡阏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剡溪藤林的耗尽,藤纸生产中心从浙西转移到浙东,至宋代,随着竹纸的迅速崛起,加上藤纸原料的匮乏,藤纸几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皮纸

藤纸的悲剧给其他皮纸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麻原料匮乏,楮皮纸,桑皮纸得以迅速的发展,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以楮皮纸和桑皮纸创作的书画作品。当时的书经卷多是以楮皮纸抄写的。但这些楮纸中还会有麻料成分。
如藏于北京图馆的隋开皇二十年写本《护国般若波罗密经》卷下,中唐开元六年道教经书《无上密集》卷52,就是在楮皮纸上书写的。冯承素摹《兰亭序》,张伯高《贺八清鉴帖》,僧.高闲草书《千文》,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等均书于楮皮纸上。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就是绘制在楮皮纸上,已有1300年历史了。



四十二章经

楮皮纤维较麻纤维短细,其纤维细胞壁也比麻纤维细胞壁薄。很容易制成均匀而又密致的纸张。因此楮皮纸较之麻纸更受到了书画家们的青睐。唐李玫《纂异记》载:唐初大书家“薛稷为纸封九锡,拜楮国公,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界道中郎将。”著名诗人韩愈《毛颖传》言:“颖与会稽楮先生友善。”后人沿此说,称楮为纸。如“楮墨”,“片楮”等, 元代张翥《题赵文敏公木石》有:“吴兴笔法妙天下,人藏片楮无遗者”句。这时期的《妙法莲华经》是在桑皮纸上书写的。
除藤、楮、桑皮纸外,唐人还利用和开发其他树皮纤维造纸。如栈香树皮,月桂树皮,梧桐树皮,芙蓉树皮等,但因其产量不丰,又因文献记载有限,均不在介绍之列。
到了五代皮纸制造技术日臻完善,达到了空前高峰,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皮纸品类,是震撼后世的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

“澄心堂”纪元后九三七年业已建筑,为楚金陵邑,孙权建都于此,名为建邺,晋改为建康。故城在江宁县南设有官纸署。为齐高帝在此造纸之所。南唐初为烈祖李昇节度全陵时宴居、读书、处理公文之所。中主李璟时重修后,更名“澄心堂”并于此造“会府纸”承齐高帝之后又兴造纸之风。后主李昱继位在此设官局造佳纸,以供御用。并以“澄心堂纸”命名。北宋梅尧臣曾以诗赞曰:“江南老人有在者,为予尝说江南时,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漫堆闲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沈括《梦溪笔谈》:“后主时监造澄心堂纸承御,系剡道其人。”早在江宁设官纸置时,此地就出产有六朝名纸,纸质如银光凝霜,洁白光润,名曰银光纸或凝霜纸。此纸原料产自于皖南歙地,与宣城为邻邑。今中国名贵宣纸,即出自于宣城。宣纸与凝霜纸产地相近,用料同为楮属而齐高帝于江宁置官纸署的目的。当为控制长江上游纸的输出。乃为交通经济枢纽,“造银光纸以赐群臣。乃其雅事而已。产纸之地,实不在江宁,而在皖南之群山中。”③而澄心堂纸制作过程,恐不出其左右。即从皖南生产半成品,送入澄心堂到加工成澄心堂纸,故六朝凝霜纸与五代澄心堂皆可称作宣纸之鼻祖。澄心堂以在金陵地区上的方便,使皖南、赣东之纸,制别加工制造,成为宣纸史上的最高峰。



《豫皖情牌》泾县宣纸

澄心堂纸至宋代更成为了文人墨客颂赞之物,北宋蔡襄的《澄心堂纸帖》和米芾的《苕溪诗》均为澄心堂纸书写。尤其蔡襄《澄心堂纸帖》那种温润超轶雍容华贵的韵致,在他所有的行书作品中也是仅见的。又因澄心堂原纸传世稀少,那些普通的文人们也只可望而不可及,正因为弥足珍贵,从北宋至清乾隆年间澄心堂的仿品大量出现。后世许多文献中所论的澄心堂纸,即有五代真品,而更多的是后世仿品。
宋元时期各地皮纸除仿澄心堂纸外,还有自行创研的新品种,匹纸的出现就代表着这时期造纸技术的最高成就。据《文房四谱》载,宋代“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可见当时的工艺之精妙。宋陶谷《清异录》载:”先君子蓄纸百幅,长如一匹绢,光紧厚白,谓之“潘阳白,问饶人,云本地无此物也。”这种纸应产于安徽黟、歙间。



蚕丝纸

这时全国皮纸生产基本上集中在皖南地区,所产徽纸,池纸亦为山水画家之珍爱。除造纸工艺精湛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这里出产的皮纸佳于其他地。南宋罗愿在《新安志》中:“大抵新安之水清澈见底,利于沤楮,故纸之成,振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其岁宴敲水为之者,益坚韧而佳。”
明代皮纸可谓是造纸业的又一高峰,尤其1426-1435年的宣德年间生产的“宣德纸”可谓是家喻户晓,与当时的“宣德炉”,“宣德瓷”并称为明朝“三大珍宝”。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1398-1453)的年号,朱瞻基在位政治清明,整顿吏治,奖励文学,并大力推广技术进步,使这一时期的手工业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宣纸一称真正概念化,从历史的演变过程看,宣纸的祖源为蔡伦,而孔丹无法确定实有其人,故孔丹造宣纸只作为传说定论,而宣纸的真正起源应从六朝萧齐高帝造银光纸算起至澄心堂纸止。可称为起源期,这两种纸采用的原料均为皖南所产,因此元朝至五代已有宣纸,只是惟用宣纸之名而已。



宣德纸(图片来源网路)

最早所见宣纸之称的是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其二是《新唐书.地理志》:“唐代“安徽宣府宣产宣纸,年年进贡给皇帝。”其三是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四载:“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说明唐宋时宣纸之称已入画论和文献中,为书画家和皇室贵族所珍视。但这只是一种官方书面用词,与民间俗称有别,故民间无此称。



泾县皮纸

韩滉《五牛图》绘制于楮皮纸上,而当时有楮,檀不分之疑,或因楮、檀相近。
现存于安徽博物馆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为采用宣城青檀树皮加稻草制成的,其质若春之凝脂,法净细韧,平滑匀整,虽经岁月,宛如新制,这是最早用青檀皮造纸的实物了,做工之精,绝不弱于凝光,澄心。这说明宣纸技术在南宋时已达到了极高水平。而民间无论楮料,檀料造纸均作皮纸论。而不言宣纸一称。



青檀树枝条

到了明代,宣纸一称才为民间所采用,实是依唐宋时官方对皖南所产纸的书面称谓,又名“泾县纸”。
明末,宣纸已成为了上乘的优质皮纸,得到了文人墨客的真正重视,为了适应各种书画技法的应用,宣纸的品种除保留前朝工艺和延 续部分仿品外,开发了很多精品,除宣德纸外,还有“泾县连四”。明末书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称:“泾县连四最佳”。明画家沈周,文徽明的书画作品多是取用的泾县连四纸。明末周嘉胃在《装潢志》中论装潢用纸时称:“纸选泾县连四,或供单……余装轴及卷册,碑帖,皆纯可连四。”



泾县连四纸

这时期的皮纸除泾县宣纸外,还有四川、云南、江西、广西及两湖等地其皮纸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此外,河北迁安县自宋、元始造桑皮纸,其规模可在它省之上,清康熙年的《永平府志》载:“三里河在县东三里,源出小寨庄南,东流经岳孤山下,南流至卢沟堡,入滦,即岳孤水也。盛夏愈冷,严冬不冰。”沿河一带至徐家崖,杨家崖,卢沟堡四十余村,皆设立纸坊,就河水沤洗桑皮,用以造纸,通货两京,商贾萃聚,大获其力,倍于田亩。



泾县产“豫皖情牌系列檀皮宣纸”

清代山东浙江两省亦有多地生产桑皮纸,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在清代《回疆志》及周蔼联所著《竺国记游》中均有造皮纸的记载。现在陕西西安,云南,广西都安县马山县,贵州西南贞丰县及丹寨县,安徽西南部潜山县依然还保留着古老的造皮纸技术,其原料仍旧采用桑、楮或三桠树皮,他们和泾县的宣纸同为中国手工造纸的活化石。







徽艺轩郑州大学路店




云岭牌宣纸注册商标




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获得特大优惠




上一篇:【宣纸知识】第六章 纸的种类(麻纸)
下一篇: 【宣纸知识】第六章 纸的种类(竹纸)

相关作品more+
13598825078
yuwanqing2012@126.com
www.yuwanqing.net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元村朱村组7号
皖ICP备2022008614号
友情链接: 豫皖情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