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李峰篇

发布时间:2015-01-17 00:00:00    点击:2046   




“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宣传海报

2015年117日上午,由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年联合会、河南省美术馆主办,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承办的“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耀,团省委副书记孙巍峰,团省委党组成员、纪检书记黄明海,原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周俊杰,中国书协艺术中心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高庆春,河南省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化建国,河南省美术馆书记高岭,河南省书协副主席许雄志、张高山、云平、刘安成、司马武当等出席了开幕仪式。

本次展览汇集特邀作者篆、隶书作品24件,参展作者篆、隶书作品130余件,是对河南篆隶书创作的一次大检阅,展览立足于学术性,充分体现了青年书法家们对传统的敬畏和思考,以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深入开掘的不懈努力。其中,书法家、豫皖情艺委会副秘书长李峰先生两幅作品入展,书法作品收录于《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作品集》。

 

李峰篆书作品

我接触篆书较早,大约十三、四岁时便喜欢,其时随恩师齐慧海先生习大楷,每日于青石板上描摹勾勒,仿影悉出先生之手,皆“正大光明”、“振兴中华”等词句,孩童时无知,现在想来乃极“正能量”之语也。后以柳公权《玄秘塔》为范本,临池不辍。稍长,展示欲望渐浓,每成一小幅,必张壁观之,常恨名下无印,遂以木块削平,尖刀凿之,一印既成,心大乐,抄古诗,拎红印(办公印泥),张于床尾壁上,洋洋得意,心满意足之情,今思之,犹陶陶然如在眼前。


此后,刻印之心愈重,习篆之念愈决。1984年前后的小县城,书法碑帖及篆刻工具书尚极溃泛,每作一印,篆字无从查考,识篆、习篆皆于报纸插印中寻觅,犹记于邻居奶奶家得见《书法》杂志(约1982年第四期)石鼓文专刊,如获至宝,朝夕揣摩,所得尤多。


学书者众,个体有差异,取法无定则,然宜由正书入手,正书中,余以为先由篆入为优,篆则先学清邓、吴墨迹为便。然后上朔周秦三代以上,既知本源,顺流而下,汉、唐后之隶、楷、行、草诸体尽收眼底矣。


学篆入门,必先得中锋,次求体势,起、行、转、收,笔笔使锋在画中,中锋既得,手、腕渐稳,由邓石如、吴让之墨迹入,细心揣摩,得笔、得势、得体、得熟,渐悟擒纵自如,心手互动,循序渐进,久而久之,身正手稳,心平气和,必有所成。

 

作篆最忌描画,起承转让,提按顿挫,一如真、行,辅以枯湿疾徐,自有所得。盖文字之始,以书写记事为用,无描头画足、粉饰展示之功。细察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名作,温文恣肆之间,笔挟风雷,进退自如。观黄宾虹、沙孟海、李刚田诸先生作篆运笔,行云流水,缓急互见,绝无滞塞之笔也。


篆有篆法,楷有楷则。篆无楷法,自成高古;楷无篆意,必难沉郁。鲁公所以卓然唐楷之林者,盖以篆籀之意而入楷,森严浑穆,正大端方,所谓盛唐气象,唯鲁公方可担得。


篆书用笔,须指、腕相合,最忌使转僵滞,所谓八面出锋者,非行草独有,其源在篆也。既得中锋,心、眼所到处,指、腕互用,长线须腕沉,短划必指运,转折顿挫处,八面出精神。


做篆之难,非难在用笔,而难在识篆、用篆。古人作篆,用字之严谨自不殆言。近世之名家如商承祚、沙曼翁者,虽博古通今,名播宇内,而于篆法稍有疑惑,必查典寻经,然后书之,盖敬畏之心存焉。

 

——李峰·《学篆点滴》

 

李峰隶书作品

我少时很淘,极不安分,自入书法之门,坐功日长,顽气渐收。书作每于师长、邻里处讨得些许赞赏,便陶陶然不可名状,习书之兴趣、信心日增,三毛、两毛零花钱,亦皆投资文房四宝及各体碑帖,课上课下,均以书法篆刻为第一乐事。


至十六七岁,《青少年书法》与《青少年书法报》已见多幅“作品”。1987年于上海《文汇报》举办的“理想奖”学生书法大赛中得“三等奖”,得意之下,严然以“书家”自居了。1988年与老友刘永胜合订《书法报》,信息渐多,眼界渐开,复观所谓“得意之作”,篆书不知笔法,楷书不入晋唐,行书堕入野道,不堪入目矣。


及至步入军营,服役于甘肃平凉,所携不过一小包衣物,一大包碑帖而已,军训间隙,熄灯之后,不忘临池读帖。思孙过庭《书谱》“取法手上,仅得其中”之句,逃“篆不懂结字,行难于使转”之境,遂自汉碑入。初习《曹全》,喜其流美舒展,后腻之甜俗,转习《礼器》,喜其挺拔不群。后自《武咸》、《敦煌》、《居延》、《甘谷》诸简书中寻觅消息,其纵横跳荡处,悉与《礼器》暗合,习之最久,得之亦最多。


复员后,生活、工作之余,作书临池渐少,偶有空闲,舔笔为之,每于案头数种法帖遍临一遍方才痛快。一帖在手,不过三五行而已,浅尝辄止,心浮气燥之病,至今未祛也。


隶书虽于东汉始趋成熟,然其雏形早现于春秋战国之长沙子弹库、马王堆、郭店等楚帛、楚简书中,其体势由纵转横,波挑渐现矣。


古人云“不究于篆,无由得隶”,学隶须究于篆法,熟知隶变,一味《曹全碑》、《史晨碑》便落死套,难避“唐隶”之病也。“清隶”诸家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何绍基者,之所以能超迈宋唐,直逼两汉,盖多得于“究于篆籀”也。

 

学隶须从汉碑中寻厚重,自简帛中求飞动,于篆籀间得意象。一味厚重则板滞,一味飞动则虚浮,一味意象则苍白,所谓知繁就简存意象,学浅言多徒空谈。我虽知其理,奈何资质愚钝,不能得之。


学隶之门必先入汉,以一家为律,得用笔、体势、神采,然后博采众长,察其同,辩其异,互相印证,方可登堂入室。

 

我学书法,失之在不能专精,得之在“杂烩”亦香。窃以为篆、隶、楷、行、草诸体,犹如食之米、面、油、盐、茶,功用体貌虽不同,而皆能食之而化,互充互补,合为血脉。试观古之卓然成家者,皆兼擅诸体,鲜有以独习一体而传之久远者。今人则相反,但观电视报端,未得一体皮毛,而夸夸然自居名家者多矣,盖其非无畏也,乃无知也。


世人多以隶源于小篆,实则不然,盖小篆取古篆之工整一路规范而成,汉隶则为古篆之手写体衍生演变而来,二者实为相去300余岁之胞兄弟也。

 

——李峰·《学隶点滴》

 

李峰,字文白,号松堂、停云子,斎名停云馆,河南原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新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乡市平原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豫皖情艺委会副秘书长。书法篆刻作品20余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赛中获奖、入展。2014年元月9日《河南日报》收藏版,《书画研究》,《河南法制报》均有专题报道。2014829日《河南日报》整版刊发其篆书作品。近年作品多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翰墨》、《中国篆刻》等专业报刊杂志,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个人收藏家收藏。出版有《李峰书法作品集》,《墨韵文道——李峰书法作品集》。

 

编辑/豫皖情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更多精彩文章免费读)



感谢大家对豫皖情文化艺术中心的支持和关注
官方微信号“豫皖情文化艺术中心”
官方服务号“豫皖情文化”


地址:郑州市经五路与红旗路交叉口往北20米路南中原古玩城二楼一排6号

电话:0371-86153260 邮箱:yuwanqing2012@126.com 
豫皖情文化艺术中心网站:www.yuwanqing.net    


上一篇:《河南日报》刊登著名画家、豫皖情顾问李明先生作品——太行万壑静
下一篇:《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王军杰篇

相关作品more+
13598825078
yuwanqing2012@126.com
www.yuwanqing.net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元村朱村组7号
皖ICP备2022008614号
友情链接: 豫皖情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