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星】画家--魏建民

发布时间:2017-12-04 00:00:00    点击:1451   


魏建民,1958年7月生,河南襄城县人,1998年毕业于湖北省襄樊大学美术学院。200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创作高研班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收藏联合会书画委员会理事长,世界华商签约画家,“盛世青绿”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名家工作室教务主任,豫皖情理事会理事(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苗重安先生入室弟子,著名画家。


魏建民山水解读

文/一峰
(作者:李一峰先生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书法篆刻家、诗人)
  山水美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热爱山水,向往自然,在欣赏大自然的活动中寻求精神乐趣,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倾向。然而,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酷爱山水,创造出了如此光辉灿烂的山水绘画。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因为“山与红尘远,心做碧落游”的人生观,还因为“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的情感需要,千百年来,历代画家“九州历其七,行路几及万里,所过千山万水,到处参悟画理。”
  饱游沃看,游目聘怀,从山川万趣中体悟自然之理及人生之理,创造出了纸上的大千万象,形成了众多的山水画风格和独特的山水画文化。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山水画最重要的精华是“以神法道”,山水画的创作应以思维着的精神去探求人对自然的感应。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然大道的真质,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观核心。
  山水画家魏建民就是坚持的这样的创作观。魏建民先生早年受北方雄浑山水的蒙养,遍临宋人大山水作品,得浑厚华滋的气象。他对现代画家石鲁的山水精神尤为神往,近年又师从山水画大家苗重安先生,使得他的山水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苗重安被美术史论家薛永年称为第二代“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
  多年来,他以山水为要凭,立定精神,以表现西部山水为核心,把眼光投向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历史社会人文精神的结合。在苗重安笔下,西部那神秘、神奇、神圣的山山水水,通过他的“迁思妙想”和“惨淡经营”,一反传统文人山水画中荒寒寂寥的避世情境,赋山河以时代民族之魂。无论是写不知倦怠的万里黄河,还是浩气千里的太行洪谷,抑或雄关漫漫的丝路古道,他都能使“山川神遇而迹化”,完全把自己融会到大自然的境界中。
  魏建民学识广博,在跟随苗重安先生的过程中,尤钟情于西部那苍莽而雄浑的山水。他受益于苗重安先生对山水文化的关注及从山水内部挖掘真美的创作意识和方法。苗重安先生重造型、重笔墨、重画面的空间意识,这都在魏建民的山水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魏建民对山水有着执著的深情,是一位山水的游历者。
  在投身山水间时,最让他心驰神往的是山水的空间感。大自然的无限幻化,令其知了空间可以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山水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此。因为它是宇宙中因育秧矛盾双方对立、移位、转化与交感交融、相摩相荡的凭藉。他的画多在捕捉山水雄浑中的神奇幻化之“变态”,以求“尽物之变”,这是山水画“灵”之所在。王微在《叙画》中说:“本乎形者融,灵而动者变”,“横变纵化,故动生焉”。
  空间通过山形之变去营造,通过对山势之变去通灵。魏建民的《天路》、《太行山高》《雪域圣山》等作品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山水的空间感。
  如果说魏建民在苗重安先生那里得到的是山水画中一“雄”字,那么,在后来的创作中,又将苗重安的空间意识贯穿到山水之“势”中,贯穿到山水结构的“法”里,而在此过程中,魏建民的山水画也逐步由装饰性的工笔青绿山水转向突破空间感,带有装饰意味和构成特征的形式,《天路》即如此。而《风雪无阻》《黄河岸边》的水墨性,更增加了雄浑山水中的人文沧桑。
  在他的大青绿作品中,或大青大绿,或色墨交混,墨彩兼施,及其强调整体的势态和大的色彩关系,在构图、手法、意境上都有自己新的理解和突破。魏建民的山水在形象塑造上,重体貌、重骨法、重神韵,他以结构强调雄浑庄严,以笔意墨韵来表现物象内在的变化,以山势的变化整体统筹画面的效果,在气脉贯通、恢弘浑成的山势变化中,求得生动自然的和谐以空间体积的显现。他的“势”来源于生活,他走遍大江南北,尤钟情于太行。
  太行即以势胜,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让这个北方汉子的性格与之融合为一,以强健的线条建构山川雄壮之气势,坚凝雄壮,豪纵清新。他以石涛《话语录》中“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为创作努力的目标。他画山石以侧锋阔笔挥扫,苍劲淋漓,在保持了“势”的前提下,很好地体现了他对山川的生活感受。
  他画水“有盘涡动荡之势”,与山势走向及内在的骨气合为一体,近景的坡石古堡与远景的雪域山峰,处理的很有层次,在云霞掩映之中表现出了博大而空灵的境界。
  有了山水空间之“灵”与体貌内质之“势”,笔墨之“法”成为魏建民运化丘壑山川的形式语言。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一个手段,笔墨本身也是一个表现,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它是在一点一画、一笔一墨中,通过皴擦点染,把笔墨本身的力度、韵律生发出的生命力流露出来。魏建民在苗重安先生那里领悟出了山水画内在法度。一方面如石涛《画语录》中所说,“凡是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
  知通变之大法,则可以自由地运化山川;另一方面,笔墨之法与自然通变大法的融合,凭藉的是笔墨语言。“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他的笔墨于老辣中蕴藏润泽,于率意中包容着严谨。对浓淡的掌控,对水的运用,对色的包容,包括线条的节奏变化,都能恰到好处。尤其魏建民先生的笔墨规范与山势结构融合较好,于有序中展现线条的阴阳变化和结构的美。
  魏建民的山水画在造型上有一个整体的势态,以形达意,以势取胜。这与其“大”的创作观以及画中的气象“象应神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唐张彦远有一段画论,“夫画必以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山水首先要像,画山是山,画水是水。但山有四时,有虚有实,有动有静,有表有里,有血有肉,是一个生命的整体。
  西部山水大的结构形态,更在整体的“形”上区别于南派山水烟雨朦胧、小桥流水的文人情怀。山势连绵、横亘千里、博大苍莽的大山,其寓于“形”中的山水的生命感,在魏建民笔下“全其骨气”是整的、活的。“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不仅形似,还有“骨气”,这就是他的山水造型观。以形达意,以势取胜,骨,就是内在的势。骨气,骨是骨骼,气是活的、流动的生命。
  骨有了气,山就有了势,就活了。所以,魏建民的西部山水之骨,是他已经吃透了山水的结构后,把结构变成生动的形象,然后落笔成形。大山大水,不是靠简单的写生所能理解和完成的,它需要创作者在深入地形成了山水创作观后,在真实地走进山水内部后,逐步地以一种精神去感悟并解析其创作的形态。当代画家常引古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语,来为自己的不擅形或不重形做解脱,给了许多人以很大的误解。
  “不求形似”不等于没有形似,可能形似寓于神似之中了,只是说创作的着眼点不在形似而矣。但石涛讲的“似与不似间”则是强调创作重在抒发性情,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内涵或画外工夫。现在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更多地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对传统山水画的造型方法存在着偏见,或在文化上没能足够地从山水文化的高度去认识造型的真正意义。
  所以,魏建民的山水造型观念,以形达意,以势取胜,在当代山水画呈现缺乏个性语言和时代精神的创作状态下,尤可圈点。而且对当下传统山水语言及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传统山水画新语境和范式的开拓,也是很有意义的。
  山水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最具有生命精神和永恒意义的表现。作为山水画家观魏建民,如何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语言,丰富自己的艺术形式,强化自己的生活底蕴,是今后创作有新的有时代风貌的作品的关键。
  他自己说:“山水中有无限的生命,传统中有无限的内涵。老老实实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勤勤快块地投入自然的怀抱,肯定会使创作中得心源,别出蹊径。” 愿他的山水画创作能不断变化,“思与境偕”日臻佳境。


作品欣赏














主要成就

近年来,国画作品三次荣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三次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展,2011年11月“瑞士洛桑国驢奥委员会博物馆——首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展”,2012年3月“水墨境——日中美术作品交流展”,2012年11月“小品——大世界山水名家邀请展”。2014年获十二届全国美展河南赛区银奖。
2008年国画作品《天路》获全国中国画作品优秀奖;
2009年国画《吉祥天路》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河南赛区三等奖;
2010年国画作品《太行山高》获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优秀奖;
2010年国画作品《雪域圣山》获2010年《民强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9年国画作品《魂系天路》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0年国画作品《古源流韵》入选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编辑/豫皖情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更多精彩文章免费读)



感谢大家对豫皖情文化艺术中心的支持和关注
官方微信号“豫皖情文化艺术中心”
官方服务号“豫皖情文化”




上一篇:“笔墨中原”郑州市第二届山水画作品展将于今天在文博城美术馆开幕
下一篇:【展讯】“墨韵盈尺”——马国强中国人物画小幅作品展今天开幕

相关作品more+
13598825078
yuwanqing2012@126.com
www.yuwanqing.net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元村朱村组7号
皖ICP备2022008614号
友情链接: 豫皖情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