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知识】第三章,纸盛行于世(1)

发布时间:2019-07-01 00:00:00    点击:1332   



第三章【纸盛行于世】


纸的盛行期




1.隋唐纸的重要发展期
  隋朝时期佛教文化艺术相当发达,纸本作为传播佛教文化的载体自不必言。抄写经书之风不逊前朝,绘画方面开初唐先河,然纸本绘画作品无实物流传,无以论断。但隋朝时期造纸技术无太大改进,品种虽多,却多是延承六朝遗风,少有新的纸品种类出现,三十年间仅创绿色苔纸一种。此种纸微带绿色,皆因原料未经蒸解,或经蒸解而未透,故制成之纸尚留植物原色,因技术不得法所致。当时皇室及贵族的书画多采用绢素,而民间及佛教绘画则普遍采用纸本,此种书画用纸仅为仿制前朝而已,有侧理纸、松花纸、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绫纹纸、短帘白纸、硬黄纸、布纸、缥红纸、青赤绿桃花笺、藤角纸、缥红麻纸、桑根纸、六合笺、鱼子笺。隋朝这些仿制纸在制造技术上还是有所改良,纸之本质已臻完善,这也算是隋朝对造纸技术的一个贡献。




唐代,尤其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社会文化空前繁荣,手工业及文化产业竞相争妍,大批书画家、文学家的涌现使得唐代书画之盛为历朝之冠。造纸业亦随文化之昌盛而大力提倡改良,使纸的制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造纸业的昌盛为画家、诗人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而这些书画家和诗人为使纸更适合自己的使用,还亲自参与进造纸行业,有力推动了书画纸的发展和进步。所造之纸大部分还属仿制前代,但变花样而翻新,取新材而旧用,故使纸的品种达到了近六、七百种,书画家们便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从现今留存下来的唐代作品中,窥见当时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书画用纸上力求质与形的改善,一方面因书法家的需求,各种加工笺纸亦应运而生。于是造纸业迅速遍及全国,进入了全盛时期。工匠造纸与文人造纸互为拓展,再加上造纸原料和制作方法的差异,唐纸的品类、名目繁多,成为后代取类模本。





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称:“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蒲之白蒲,重抄,临川之滑薄。”《燕闲清赏笺》谓:“有侧理纸,松花纸,流沙纸,彩霞金凤龙凤纸,短帘白纸,硬黄纸,布纸,缥红纸,青赤绿桃花笺,藤角纸,缥红麻纸,桑根纸,六合笺,鱼子笺,苔纸。”《清秘藏》称唐有短白帘,硬黄纸,粉蜡笺,布纸,藤角纸,麻纸(有黄、白二种),桑皮纸,桑根纸,鸡林纸,苔纸,建中女儿青纸,卵纸,李后主有会府纸,陶谷家鄱阳白,南唐澄心堂纸。还有浙江竹纸,九江云蓝纸,江西白藤纸,观音纸,温州蠲纸,苏州春膏纸。诸多纸品中、以蜀笺、涂蜡加工的硬黄纸和澄心堂纸最负盛名。而宣纸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承担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是在各地手工纸中脱颖而出和徽墨并称而成了当时唐代唯一的地方特产“贡品”。




宣纸在唐代主要有以下记载:(一)据《旧唐出·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韦坚引浐水到望春楼下,积广运潭。唐玄宗登楼观新潭。韦坚聚江、淮漕船数百艘,使一官员坐首船作号头,唱《得宝歌》,船上百名美女和歌,鼓乐齐鸣,至望春楼下,后面漕船各写郡名,依次衔尾前列。各船载本郡特产,如广陵郡船载锦、镜、铜器、海产;丹阳郡船载京口绫衫缎;晋陵,郡船载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船载铜器、绫罗、吴绫、绛纱;南海郡船载玳琩、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载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始安郡船载蕉葛、蚺胆、翡翠……韦坚奏上诸郡轻货,玄宗大喜。在诸郡“贡品”中,唯有宣城郡贡奉“纸、笔”。而据《唐六典》记载:唐时益则有大小黄白麻纸,杭、婺、衢、越等州的上细黄白状纸,均洲的大模纸,蒲州的细薄白纸等,可见当时全国多地均有产纸。而韦坚所奏上的轻货中,却仅见宣城郡有纸,这充分说明唐时宣城郡所产“宣纸”已是名甲天下,列为“贡品”,实属无愧。(二),是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江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之迹,八绝之名。逸少右军,长康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淮南子云:宋人善画,吴人善治,不亦然乎。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榻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榻本,谓之官榻。国朝内府,翰林,集贤,秘阁,榻写不辍,承平之时,此道甚行。”(三),据唐京兆崇福寺僧人法藏(643——712年)所著《华严经传记》中载,唐代有位法名德元的僧人曾“修净园,遍植穀楮,并种香花,杂草,沈濯入园,溉灌香水。楮生三载、馥气氤氲……剥楮取衣,浸以沉水,护净造纸,岁毕方成。(四),宋代欧阳修、宋祁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载:唐代”安徽宣府产宣纸,年年进贡给皇帝”。





上述史料记载,足以说明唐代宣城产的“宣纸”,是作为献给朝廷的贡品。从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传世名画《五牛图》《文苑图》便是在这种贡纸上绘制的,此纸质地“细密、均匀、光洁玉润”。但这种纸是否经朝廷再行加工不得而知。




蜀笺是唐代蜀地制作的笺纸,其名目有玉版,表光、贡余,经屑、薛涛笺等。其中尤以产于蜀郡益州(今四川成都)浣花溪畔的薛涛笺最为著名。薛涛是唐代女诗人,她擅长选纸,写诗所用纸张都是自己亲自制造设计。她将芙蓉花的汁液加入以芙蓉皮为原料的纸浆中,并将植物花瓣撒在纸面,加工成深红色的彩笺,精致玲珑,美幻斑斓,人称“薛涛笺”。因是取用自家旁的浣花溪水制成,亦称“浣花笺”。薛涛诗名甚高,与诸多诗人为友,如当时的元稹,白居易,张籍,杜牧,张祜,刘禹锡,裴度等都与她有唱和之交,犹与元稹交谊最深。宪宗元和年间,元稹奉使来西蜀,他久闻薛涛诗名,很想与她见面,司空严绶看出了元稹的心思,便派薛涛前来侍酒,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他们又一次在梓州相见,时薛涛已年近四十,元稹三十左右,临别薛涛时作《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令元稹大为惊叹。以后两人时常诗简往还,她还将自己亲制的一百余张浣花笺寄与元稹。诗人李商隐作《送崔珏往西川》诗赞曰:“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薛涛晚年居成都西北的碧鸡坊,在坊内建造了一座吟诗楼,身着道服栖息楼上。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薛涛去世,葬在当年她造浣花笺的浣花溪畔。浣花溪水的水质极润滑,能造出上乘的纸来。苏东坡也曾赞美浣花溪水说:“成都浣花溪水清滑异常,以沤麻渚作笺纸法,洁白可爱,数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力也。”




唐硬黄纸为麻纤维制造,其质地较硬,根据造纸过程,愈早愈厚,至技法渐渐改进后,始能造薄软之纸。以其性质而言,仍未脱原始之法。中国文化保留着这种习俗,凡新的事物出现,依旧还保留旧法。硬黄纸多用于写经,种类繁多,唐有引蜡硬黄纸,是在硬黄纸上涂蜡使其透明,可以覆于明窗双钩古人墨迹,实为唐人覆印墨迹之法。《紫桃轩杂缀》曰:“唐人崇事法书,其治书有四种,曰临、曰摹、曰响榻,曰硬黄……硬黄纸嫌纸性终带暗涩,置不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纸虽稍硬,但莹澈透明,如世所为鱼枕明角之类,以蒙物无不纤毫毕见者,大都施之魏晋钟、索、羲之诸迹。”以上文字说明,这种硬黄纸多是在葛洪的染黄蘗法基础上施蜡浸染,据《齐民要术》中:“减白便是”,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断定硬黄纸的原底色应为白色,竹制纸是很难成为白色的,只有麻纸才能为白色。至宋代造硬黄纸亦采用麻料,惟后世仿造之藏经纸,乃全部为楮皮制造。《洞天清录集》曰:“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蘗,取其辟蠹,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用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卷《唐摹万岁通天帖》,是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等一门的墨迹,王方庆就把其祖先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二十六人的墨迹共十卷,献给了这位女皇。武则天看后,极为喜爱,命人用硬黄纸双钩并填墨复制了一份,将原件还给了王方庆。中国以麻纤维造纸成于东汉,盛于唐代,硬黄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另还有一种硬白纸,亦专用于书画,《翰林志》:“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后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得用黄麻。”既有黄、白硬纸,必然用途有别,在唐高宗时,硬黄纸常用作诏赦、写经、写书之用及皇家御用,实因黄与王同音,故多崇黄色。刘从仁《识仁小录》“智永《千字文》旧留于世间者有多本,今存寥寥,山阴张文肃公家藏一本,为白麻纸书写,硬白多用于绘事及壁画勾样稿,故硬白多制成六尺以上的长卷形,称长麻纸。”除硬黄纸外,还有一种“云蓝纸”,也是非常著名的。“云蓝纸”是唐段成式在九江时所造,质地匀和佳美,亦为时人常用纸。



此外唐代还盛行以楮皮制纸,称广都纸。广都纸有四种,即假山南,假荣,冉树,竹丝。广幅无粉的曰假山南,狭幅有粉的曰假荣,造于冉树的曰清水,造于龙溪的曰竹纸,蜀中的经、史、子书籍都是用此纸传印的。今陕西、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均产楮皮纸。竹丝纸在这四种纸中价格最贵。藤纸、凝霜、澄心堂纸、玉叶、月面亦系楮皮为原料制成,楮皮具体作为造纸用料文献无明确记载,根据宣纸发纫之历史认为楮皮造纸应在六朝有之,但在长沙汉墓中发现了部分楮皮造的纸,史书中之记载汉代有用树肤造纸的,但未言用何种树肤。以笔者之见,所谓树肤恐即为楮皮,故楮皮造纸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在今天日本东京的帝国大学还藏有唐朝初年造的楮皮纸。




随着造纸技术的精益求精,不仅纸的质量不断提高,且纸越造越薄,并在染色、印花、描金等再加工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许多名贵高档的纸品种类,有的多达十几种颜色。《文房四谱》载:“唐人造十色笺,逐幅于文版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鳞鸾,千状万态。”









徽艺轩郑州大学路店




云岭牌宣纸注册商标




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获得特大优惠




上一篇: 【宣纸知识】第二章,改良造纸术(4)
下一篇: 【宣纸知识】第三章,纸盛行于世(2)

相关作品more+
13598825078
yuwanqing2012@126.com
www.yuwanqing.net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元村朱村组7号
皖ICP备2022008614号
友情链接: 豫皖情文化艺术 |